您在: 首页 » 走进百院千科圈 » 百院千科“历程”

百院千科前身:黄家祖上竟从江西娥常大丘迁徙到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巧家县小河乡山保村的一座石包上安起家来。

这里是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地带,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兼而有之;石灰岩、白云岩、玄武岩举目可见,金、银、铜、铁、锡、铅、锌、煤、萤石、硫磺、石膏、冰洲石也被历史见证。山岭重叠,沟壑交错,溶洞繁多,奇观诱人,大药山为群山之首,巍峨耸立,四周的大红山、轿顶山、赖石山、大海梁子、大白路梁子、九岭岗、磨盘山绵延百里。由于峰高谷深,云遮雾锁,气温也是冷热分明,河谷地带气温炎热可达42.7℃,而峰巅上的温度有时竟低到零下8℃,真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共天”的感觉。灌木丛生,各种天然植物应有尽有;各类动物不计其数,是豹、獐、鹿、猴、熊、蛇的自由天地。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氏祖先就将家安在群山之首的大药山下的一个大石包上。

传说,当年祖上为了在这块200余平方米的大石头上建家立业,不知流了多少辛劳的汗水,才将那凸凹不平的大石劈平,在上面盖起了住房,建起了家园。背靠大药山,面向牛栏江,和这里的人们一样,喝着金沙江和牛栏江的水,享受着大药山恩赐给人类的幸福。

由于一家人住在石包上,人们就称那儿叫”石包上的黄家”。

自黄家祖上来到这巧家地界,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贫,但事业还是很兴旺的。

他们以大药山为基地,采集这儿的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默默地以医济世。以修阴功积德为宗旨,发展和完善着”黄家医圈”。

日久天长,人们都说这黄家有祖传秘方,吃了他家的药,可以长命百岁,八百里外都有人到这深山里登门求医。

为什么这黄家医术会声誉大震呢?

首先来讲,黄家对祖传医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甚至是牺牲自己同胞骨肉而相传继承下来的呢。

黄家从行医后的第一代老祖公起,就立了一条谁也不可抗拒的家规家法,那就是为了祖传家医能严严肃肃,一丝不苟,顺顺利利地一代一代传下去,使绝招不致泄露,只给一子传授家医。

如此家规,从老祖公那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了,谁要违抗,祖传家医的绝招是绝不向下辈露一字的。

绝招就是绝招,而且是在老祖公将去世时,才传授给独子……

那是神圣而又不可违抗的时刻。

在那若干若干年前,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要去世了。在临要咽气前,他才把爷爷的爷爷,也就是那唯一让其接家医的一子叫到面前,把门关上,让其跪下,这才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儿子传授那不可泄露的绝招。传授后,待爷爷的爷爷一字不错地重述完一遍,又向老祖宗发誓说;”头可砍,命可丢,’医圈’决不可泄!”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才安然地闭上眼去了。

又过了若干年,爷爷的爷爷也要去世了。同样也在临要咽气前,才将接家医的那个儿子叫到面前跪下,单独向他传授那不可泄露的绝招。传授后,同样待儿一字不错地重述一遍,又向老祖宗发誓后,爷爷的爷爷也才安然地闭上眼去了。

爷爷的父亲去世时,也都跟爷爷的爷爷那样死法,都一个模式。那绝招没交待完都不会闭眼的。

这就是黄家对待家传医术的态度。他们就是在这深山老林里,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的……

黄家医圈在《黄氏圈论》的指导下,开始蓬勃发展,黄家医圈近代第八代传人变家传为国传,变家宝为国宝,以祖传医学融合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医学,在开拓民族民间医药事业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努力打造“黄家医圈”企业品牌,造福社会。

黄家医圈渐在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或经济合作关系,在国内已有89个科研协作网点,在云南创办了“云南省南疆医院”、“云南黄家医圈制药有限公司”、“东方民族民间医药学院”、“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云南黄家医圈中医药研究所”、 “黄家医圈专业委员会”、“中国黄家医圈网站”、“黄家医圈旅游咨询中心”等,现已形成集医疗、科研、教学、生产、营销、网络、食疗、旅游等为一体的集团化产业,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8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上,“黄家医圈”被论证通过。

1990年10月,在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上,“黄家医圈”荣获了神农杯优秀奖,进而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1993年8月和1995年9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泰国曼谷举办的两届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会上,“黄家医圈”以其惊人的诊断技术,良好的治疗效果,充分展现了“黄家医圈”理论的无穷魅力及其内在价值,其系列药品连获12项大奖,震惊海内外。

1997年8月,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二十三家地方电台对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黄传贵—黄家医圈第八代传人》一书联播之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四、八频道又播出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黄家医圈》,颂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曲赞歌……

2003年11月,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专家对“黄家医圈”的哲学理论《黄氏圈论》进行论证,再次获得通过。